高位买房不要慌!专家支招化解风险全攻略
- zkfi6688
- Aug 12
- 2 min read

房价冲上高点后急转直下,不少买家眼看着自己被套牢,不禁发问该怎么办?
Royal LePage 首席执行官表示,之前,加拿大移民潮、疫情、历史超低利率接连推波助澜,让房价被顶上新高。
然而在短短一年半时间里,收紧的贷款规则和压力测试一度让买家降温。
接下来行情像过山车,走势事后看似合理,却让人难以提前预料。
如今虽然看空的人等到房价从峰值回落20%、买家违约、定金打水漂的消息。
但真正焦点并不是价格曲线,而是手里的房子是否满足生活需求。
如果够住,账面亏损只是数字上的事。
很多人对房价下跌的震惊,其实忽略了一个事实:通胀的存在。
2017年底,全国现有房屋均价是49.65万加元,按通胀调整,相当于2025年的$62.5万。
而今年年中,全国均价是$69.16万。
剔除通胀影响,这些年房价涨幅并没想象中那么夸张。
就像你不会指望70年代 $4000的汽车价格能回到今天一样,房价也不可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,更不可能跌到 2017 年的水平。
对高位接盘的人,尤其是楼花买家,风险压力是真切的。
专家提醒,自住买家应放弃“只涨不跌”的幻觉,把持有周期拉长,长期回报依然可能跑赢通胀。
毕竟房子既是投资,也是消费品。
而杠杆,是双刃剑。低利率时,$10万首付买$100万的公寓,涨到$110万就能账面翻倍。
市场一旦反转,亏损也会被倍数放大。很多投资者正是被这种高杠杆割伤。
公寓市场研究公司 Bullpen Research & Consulting 总裁认为,加拿大人买房的最大动机之一是强制储蓄。
每个月的按揭付款逼你积累资产,而不是花掉。
应对策略上,自住者的关键是需求而非时机。
需要住,就该买,不必纠结市场是否在低点。
投资者则要更谨慎,如果楼花即将交付但市况低迷,专家建议尽量完成交割,先出租撑过低谷,等市场回暖再考虑出售。
若不得不卖,要记住搬家和交易的总成本可能高达房屋净值的 10%。
中介费、土地转让税、搬家费、违约金、律师费都是实打实的支出。
频繁买卖房产,最终很可能让财富慢慢被搬走。
Comments